WEDCV155VD5RRV515DV

 

內容簡介

  阿德勒傳世之作!

  ■暢銷各國80年,影響整個歐洲甚至美國!

  本書是阿德勒的一部重要著作,主旨是如何幫助兒童形成一個正常、健康的人格這一問題,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教育理念,著重強調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難的品德,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一句話,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本書獻給所有家長和教師和關心兒童教育的人!
  阿德勒指出,這本書是為家長和教師而作的,他們可以從書中對兒童教育的新見解中獲益。在東方社會,對於為人父母者或者教師,或者所有關心或從事兒童教育工作的人們,它也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本書的出版有益於從深層次提高我們對兒童教育的方法,培養更多有健全人格的人,挽救更多問題兒童。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年)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佛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一個充滿了矛盾與衝突的構件,而阿德勒則不同,他認為健康的心理是成功人生的主要推力,因而將心理看作可以幫助個人達成未來目標的有機整體。其代表作有《生活對你意味著什麼》(又名自卑與超越)、《兒童教育心理學》、《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

譯者簡介

劉麗


  國立師範大學畢業,除了在教育領域裡有深入的研究,對各類文學、社會、勵志領域皆有涉獵。對於教育的經驗和理論亦有相當的見解,認為兒童的心理活動是非常奇妙的,兒童心理生活的任何一方面,都能引人入勝,讓人著迷。
 

目錄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人格統一性
第三章             追求優越及其對教育的意義
第四章             追求優越感的正確引導
第五章             兒童的自卑情節
第六章             防止兒童產生自卑情節
第七章             社會情感和兒童成長的障礙
第八章             兒童的心理處境與矯正
第九章             作為準備性測試的新環境
第十章             孩子在學校的表現
第十一章 外在環境對兒童成長的影響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第十三章 教育的失誤
第十四章 對父母的教育
附錄一:個體心理問卷
附錄二:五個孩子的案例及其評論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是現代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社會教育家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同時他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佛洛德的心理學體系的人。他所開創的「個體心理學」,在心理學界獨樹一幟,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包括榮格、霍妮、佛洛姆、沙利文、羅洛•梅、羅傑斯等在內的著名心理學家都受到其不同程度的影響。直到今天,在心理學領域和神經精神症領域,仍有不少人沿用阿德勒的理論和方法進行研究和治療。至於他所提出的「自卑情結」、「補償機制」、「權力追求」等概念,更是深深滲透到現代西方文化和一般人的科學常識之中。

  一八七○年二月十七日,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富裕家庭,但是他卻認為他的童年生活並不快樂,因為他天生體弱多病,直到四歲才會走路。他的父親鼓勵他說:「阿德勒,你必須不相信任何事。」就是告訴他,不能讓困境束縛自己,不能相信當下的困難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於突破,大膽地去創造自己的生活。這種堅強的信念造就了阿德勒的一生。

  一九○七年,阿德勒發表了有關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補償的論文,使其名聲大噪。一九一二年,阿德勒在其《神經質性格》一書中提出他的新心理學。新心理學包含了他的大多數主要概念。一九一八年,他引進了「社會興趣」這一概念。社會興趣與「克服自卑感」一起,成為阿德勒最重要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標準。在心理病理學的個案裏,阿德勒多次訪問美國,為大量的聽眾講課。一九三二年,他成為長島醫學院心理教授。一九三四年他定居紐約。一九三七年五月二十八日,阿德勒因心臟病逝世於蘇格蘭的亞伯丁。

  阿德勒終其一生都在關注著人的成長和社會教育,並以此作為他工作的動力。一九一九年,他在維也納的學校系統中創辦了第一所學校心理衛生中心,不久在他的宣導下又建立了三十多所。他和他的學生們為此作出了巨大的犧牲,他們不計任何報酬地從事兒童的心理指導和實驗觀測,在幫助兒童健康成長的同時,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和心理治療的成果。

  《兒童教育心理學》是阿德勒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書圍繞如何幫助兒童形成一個正常、健康的人格這一問題,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教育理念,著重強調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難的品德,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一句話,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阿德勒指出,這本書是為家長和教師而作的,他們可以從書中對兒童教育的新見解中獲益。阿德勒的這本兒童教育書出版七十多年來,在歐洲甚至是在美國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東方社會,對於為人父母者或者教師,或者所有關心或從事兒童教育工作的人們,它也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本書的出版有益於從深層次提高我們對兒童教育的方法,培養更多有健全人格的人,挽救更多問題兒童。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923053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追求優越及其對教育的意義
 
除了人格的統一性外,人性另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是人們對優越感和成功的追求。這種追求與人的自卑感有著直接的關聯。如果我們不感到自卑或自我感覺處於「下游」狀態,我們就不會有超越當下的願望。
 
優越感與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現象的兩個方面。在本章我們將會討論追求優越及其對教育發展的意義。
 
首先,人們可能會問,追求優越感是否和我們的本能一樣是與生俱來的。我們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這是一個不大可能的設想。我們的確不認為追求優越是與生俱來的,但是我們必須承認,追求優越需要一定的生物基礎,這種基礎存在於胚胎之中,並具有一定的發展的可能性。
 
當然,我們知道人的活動局限於一定範圍之內。對於某些能力,人是不可能達到的。例如,我們不可能擁有狗的嗅覺,我們的肉眼也不可能看到紫外線。不過我們擁有某些可能繼續發展和培養的功能性能力。我們可以從這些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中看到追求優越的生物學前提,也可以從中看到個體人格心理形成的源泉。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在任何環境下兒童和成人都有這樣一種追求優越的強烈衝動,而且這些衝動是無法避免的。人的本性無法忍受長期的屈從,被輕視的感覺、不安全感和自卑感總是會喚醒人們登攀最高一級目標的願望,從而獲得補償,然後臻於完美。
 
實驗得知,兒童的某些特徵是環境作用的結果。在某種環境下,兒童感受到了自卑、脆弱和不安全後,這些感覺反過來又對兒童的心理產生影響。於是兒童下決心擺脫這種狀態,努力達到更高的水準,以便獲得一種平等甚至更加優越的地位。孩子這種向上的願望越強烈,他就會將自己的目標定的越高,從而證明自己的力量。不過,這些目標常常又超出了人本身的能力界限。由於兒童小時候能夠獲得來自不同方面的支持和幫助,這便刺激了他們設想自己未來有可能成為一種類似上帝的人物。我們發現,他們本身也會被一種成為類似上帝這樣的人物的想法所控制,而那些自我感覺特別脆弱的兒童身上也常常會發生這種現象。
 

 

 

 

... 我們每個人都明白溝通很重要,人人也都需要溝通,當我們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出現矛盾,也是會想到去跟伴侶溝通,希望能夠找到問題並解決問題,可是我們的溝通真的能讓當時的關係得到緩和,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嗎?真的能增進彼此的感情嗎? 當我某一天再次聽到身邊朋友跟我提起「溝通」這個話題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其實我們當中很多人都誤入了自己給自己設的溝通「陷阱」,表面上我們是做了溝通,但其實這種溝通還不如不溝通,因為它帶來的反而是更多的誤解和矛盾,不僅沒有給我們帶來想要的好結果,還會傷害彼此的感情,為什麼我會這樣講呢?我拿自己曾經與伴侶在溝通上的事情來給大家舉例,大家也可以對照回憶一下自己是否也有過類似的想法和經歷: 曾經有一次在外面住酒店,晚上九點多我到了酒店直接去前臺登記,前臺告訴我訂房的人(也就是我老公)已經入住了,我心裡還在疑惑怎麼人到了都不跟我說一聲,前臺打電話到房間,確認他人在就想著少給一張房卡,去房間的路上,收到他的消息:「直接到房間啊」、「幹嘛還去前臺」,我心裡莫名升起一股火:你都沒告訴我房間號,我咋直接去房間啊!我把當時他的消息解讀成對我的埋怨,開門時他看出我不高興,但也沒跟我說什麼,我心裡就憋著「怨氣」,也沒跟他講話,我把電腦打開準備視頻聽課,他給我建議了一個舒服的位置,我沒有理會他,然後一直視頻開會討論到快十二點,結束的時候他跟我說話我還是沒理會他,我洗漱完回到床上準備睡覺,他問我話我依然不理會他,他就去把燈全關了,躺床上看著手機,我心想我這麼不開心你看不出來嗎?你就不知道來哄哄我嗎?你就不知道來問問我嗎?……越想越生氣!我就跟他說:「你可以不看手機了嗎?我們聊聊。」他放下手機,我問他:「你覺得我們合適嗎?」他突然坐起來,很嚴肅地問我:「你想說什麼?」我更生氣了,認為他沒有理解我意思,聽不懂我在發泄我的不滿,在抱怨他對我的「冷漠」。之後的交談一直像是兩個帶著刺的刺蝟,帶著「溝通」的名義去努力靠近對方,但是一直受傷害,甚至會想要逃避。 我相信很多人在親密關係中都經歷過類似的情況,明明自己做了溝通,為什麼反而還得不到想要的呢?甚至感覺還比溝通之前的情況更糟糕。我們當中大多數人有時都會跟我一樣犯相同的錯誤:繞著彎講話還希望別人能馬上明白你心裡的想法,別人不懂你還在心裡埋怨起來了,讓自己十分不開心。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是不同的個體,對同一事物的理解都會有偏差,所以在溝通中,如果你不直接表達需求,對方當然不理解你想要什麼。 那麼,如何去告訴對方自己的需求呢?首先,陳述讓你產生負性情緒的事件,然後表達你的感受,最後明確需求。依然舉剛剛的例子來說:交流中我看到床上多的一床被子,問他他告訴我,因為記著我很怕冷,當時特殊期間酒店不被允許開中央空調,就多要了一床被子,聽到這心裡的怒火頓時沒了,彼此冷靜了一會,後面我心平氣和地告訴他為什麼我會不高興(陳述事件),表達了我的情緒感受,最後明確我的需求,希望他以後可以注意下跟我的表達,我把自己想要聽到的表達方式告訴了他,他也知道了他以後可以怎麼做我會很開心,就這樣我們愉快地結束了溝通,在之後也很少因為這種情況而發生過不愉快,因為他會用我教他的表達方式跟我交流,這使我很開心。 所以,當我再接觸到「溝通」這個話題時,回想起這次爭吵,我會發現我們當中很多人都容易在溝通中犯這些錯,導致我們的溝通不僅達不到想要的結果,反而會影響我們之間的感情,那麼如何做好溝通,讓對方更懂你,然後更愛你呢?這裡所說的愛,當然是指能感受到的「愛」,也就是我們口中常說的「在意我」。在總結自己和身邊人的溝通之後,我認為一個好的溝通必須要具備以下最關鍵、最不能被忽視的兩點: ... 一、別帶著「怨氣」去溝通 因為對對方有期待,而他滿足不了我,所以我心裡產生了怨氣。我們常常會在親密關係中把最不該託付給伴侶的託付給了他,例如我們的情緒,這種「託付」會讓我們處於一種被動狀態,情緒時常受到對方的影響,心裏面是會很難受的,就好像被刀割傷後的傷疤反覆被揭開一般。 1、如果做不到心平氣和,先別盲目溝通:發生矛盾之後,一定別在情緒失控的情況下去做所謂的「溝通」,因為這樣的溝通會讓兩個人處於一種「敵對」的狀態,這股怨氣就像刺一樣,彼此傷害,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加重問題。所以,我們可以在冷靜一段時間之後去與對方做溝通,但請記住千萬別忘了一個前提:一定是你能確認自己是可以心平氣和地與對方溝通的時候,才去交流,否則我們都是帶著「怨氣」的,但凡別人的話不如己意,又會引起矛盾,就會兩敗俱傷,傷人傷己。 2、表達情緒感受,別指責對方:在溝通的過程中,還需要我們注意:表達情緒感受的時候,請千萬不要去指責對方行為的對錯!只用把自己的情緒感受表達出來就好,表達感受的時候也要清晰,不要模稜兩可,因為每個人對一件事物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如果你不表達清楚,對方就可能誤解你的意思,比如,你想買個錢包給男友,花了很多時間去挑選,但男友告訴你他的錢包還可以用,你心裡覺得失落,畢竟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但如果你只告訴了他你難過的情緒感受,沒有講為什麼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他必然會不理解,為什麼很小一件事你會這麼難過,所以在我們表達感受的時候還需要注意表達清楚讓對方知道,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在表達情緒感受時,我們可以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這種感受,讓對方更清楚地知道你的心情是什麼樣的,更能理解你。比如這樣的陳述:我花了很長時間去挑選錢包,想給你換個錢包,你說你的錢包還可以用,這件事讓我覺得心裡有點失落、難過,這種感覺就好像不小心被針刺了一下,有點痛又有點無奈。 ... 二、明確你的需求 男女思維存在很大差異,以及每個人對事物的理解截然不同,這些差異都提醒著我們:能明確需求的溝通是最有效的溝通。在我跟我老公的相處過程中,我發現,如果我們的溝通是基於需求明確的基礎上的話,溝通的效果是最好的,因為兩個人都能從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既滿足了我(作為女生)對「愛」的需求,通過明確告訴對方我希望你怎麼做,又可以讓伴侶懂得如何更好地愛你,這樣的溝通,何樂而不為呢? 1、表達需求一定要具體化:你的需求就是你希望通過溝通想要達到的結果是什麼。當我們在溝通中表達想要什麼的時候,請一定要具體化。你希望對方可以做什麼,你就直接明確地告訴他,我們身邊很多人容易「高估」自己和對方的能力,自己只講了一次,就希望對方能夠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了,這真的是很難的。在職場中,領導在對下屬傳達任務時,是需要重複5遍的:我講一次、你重複一次、你說說你的理解、實施過程中哪些情況可報告/可不報告、任務獨立交給你你會怎麼完成,這樣的重複性表達是最有效的,而在現實中我們很多人都往往只講一次,就希望別人可以懂了,這種期望挺高的,反過來就會讓我們更失望,心裡的怨氣也會更重。 2、持合理需求並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溝通的目的在於兩人攜手相伴走向更好,我願包容你的缺點,你願傾聽我的心情。在親密關係的溝通中,我們還特別需要注意這樣一點:需求要合理,如何做到合理呢?對對方的期待要合理,別把自己不該託付給對方的也放在人家身上,比如我們的情緒。我們可以託付一些具體事件,例如接送孩子上下學,但別去把自己開心不開心的情緒也託付出去了,伴侶可以滿足我的需求來讓我開心,但這並不是他的義務,他可以選擇滿足,但同時他也有權利可以不滿足你,無論怎樣我都選擇尊重。別做這樣的傻事:我愛你,但我不相信你。把愛託付給了對方,但又不選擇相信他,心裡承受著煎熬,像是走在刀山火海一般難熬,幹嘛要這樣折磨自己呢? 需求表達完了,我把自己的感情託付給了你,那我如何去保證我不受到「傷害」呢?既然你選擇了要託付給對方,那我們就要學會去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不能在別人已經滿足了我很多次之後,我依然不滿足,就比如你找不到一條路,對方已經帶你走了很多次了,而你依然不去學習,記不住路,這樣是會給對方帶去很多負擔的,即使對方再愛你,他也沒有義務一直去滿足你,因為長久的愛要建立在相互的基礎上。互相支持、陪伴,因為有你,我才更好。這或許就是一段親密關係最好的狀態了。 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幸福的人,我愛的人愛我,我亦愛我所愛。

 

 

 

 

 

文章來源取自於: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emotion/3y2ng68.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850180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彰師大附近推薦容易冒汗中醫推薦田中憂鬱症改善中醫診所彰化呼吸困難治療有效中醫診所花壇睡眠障礙門診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鹿港胸悶看什麼科 北斗喉嚨異物感看什麼科 網友都推薦到這間鹿港中醫診所,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福興頭痛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員林胸悶看什麼科 這間和美中醫診所很大推,睡眠障礙改善很多二林肩頸痠痛中醫推薦 大村睡不著看什麼科 把脈超神的草屯中醫診所,睡眠障礙改善很多溪州喉嚨異物感治療中醫 水里肩頸痠痛看什麼科 網友都推薦到這間南投中醫診所,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ml26jo83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